...
素材网 品牌美学馆标志
主站 营销美学 品牌设计 免费素材
1026

论艺术设计专业跨学科教育

跨学科教育也可以称为交叉学科的教育,它的特点是多学科性和专业系统的跨学科性。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与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并由此产生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的综合性。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建立在广泛的人文艺术与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应用学科,其教学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关联的多个学科、专业系统整合而成,并不断推进教学思维;教学理论;教学实践的创新过程。这一过程的融合性、渗透性,体现出这一学科的交叉性和跨学科特征。
今天,艺术设计早已不再是单纯解决一般意义上的“设计”本体范畴的设计工作,而已经成为参与建设构成公共社会生活过程和提高人类生活品质的综合手段。快速的社会进步和公众需求,促使艺术设计学科的综合性进一步加强。多元、复合的设计实践,不仅对设计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难题,也给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探讨艺术设计学科多专业交叉,跨学科教育,就成了当下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展与创新非常重要的命题。
一、艺术设计专业跨学科教育的提出
产品设计名片印刷广告印刷户外广告影视创作LED显示屏电视广告片建筑摄影“跨学科”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而言不应是一个新的话题,因为艺术设计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的学科。之所以在此强调“跨学科”这个概念,是因为近年来我们所从事的艺术设计教育越来越趋于单一化,越来越趋于类同化。学生人数的膨胀,师资的短缺,教学条件的尴尬,使得当今中国广大的艺术设计教育远离了它应该遵循的发展轨迹。专业技法化,模式美术化,质量图式化,成为当下艺术设计教育真实的景观。
作为一门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关联的应用学科,艺术设计教育原本应是一门内含最为丰富,学科最为广泛,知识最为综合的学科。但是由于早期对这一学科认识上的局限,以及学科归类的简单主观,人为的将其划入所谓“大美术”、“广画图”的一部分。无形中使这一学科限定在以研究图式为目标的框架之中。可以这样讲,今天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从本质上依然沿用的是美术绘画的教育模式(除少数院校外)。单一的知识结构(图式中心论),重复的教学模式(技法逐次升级),写生式的实践环节(表象资料收集),使艺术设计紧跟绘画教育而背离了艺术设计自身发展的规律。
艺术设计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体,它既包含艺术设计学科自身专业的一致性(艺术与设计),同时又包括与其相关学科的关联性、广泛性(跨学科交叉)。它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人文艺术与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综合性学科。近二十年来,尤其是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艺术设计在不断参与社会发展,促进提高民众意识和经济水平的同时,其学科体系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更新,涉及的面层也越来越广泛。复杂的设计实践,多层的设计问题,多样的设计需求,构成了当下艺术设计多专业、多学科、多系统协同联动,互融综合的学科特质。
跨学科教育尤其是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跨学科教育,实质上是对其学科教育的真实反映,也是对当下艺术设计教育单一化的矫正。
二、艺术设计专业跨学科教育的内涵
对于艺术设计专业而言跨学科教育的目的是与相关专业、学科的融合及交叉,它打破了艺术设计与相关学科之间的界限,跨越了不同知识研究领域,从而为解决复杂的设计问题创造了新的可能。
艺术设计跨学科教育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艺术设计学科自身不同专业之间的互融与复合。二是艺术设计学科与外围相关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综合。前者体现出同一学科的跨专业交叉,比如:城市艺术设计与平面设计,景观艺术设计与装饰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与产品设计等等。跨专业交叉拓展了专业跨度并整合成新的设计系统。比如:城市艺术设计与平面设计整合成城市CI系统设计,景观艺术设计与装饰设计整合成景观公共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与产品设计整合成环境艺术设施设计等等。后者体现出不同学科不同门类的跨学科综合。比如:艺术设计与生态学,艺术设计与心理学,艺术设计与信息学,艺术设计与营销学等等。不同门类的跨学科交叉扩展了学科广度并综合成新的艺术设计分支学科。比如:艺术设计与心理学综合成设计心理学,艺术设计与管理学综合成设计管理学,艺术设计与营销学综合成设计营销学等等。
跨学科教育的实质是在打破学科界限的同时,实现相关学科系统的重构。艺术设计通过跨学科整合实现不同专业及不同学科系统重构,这种重构提供了新的学科视角和思路,并使艺术设计教育得到更加全面、更加广泛、更加实效的体现。
跨学科重构系统不同于一般学科专业与专业间简单相加的功能,也就是说重构系统具有1+1>X的综合功能。可见跨学科教育作为一种
现代集成式教育方式,其方法在于将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看作是各要素以一定的联系组成的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整体。它着重考察重构后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与相互作用的综合过程。当代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同专业不同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与这一特点相联系,在研究方法上也出现了应用一门或几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去研究原属于另一门学科的现象,使得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艺术设计跨学科重构系统应包括一下三个基本部分:跨学科融合、跨学科移植、跨学科渗透。
(一)艺术设计跨学科融合:是指跨学科间实现多种知识、多种方法、多种研究手段的交叉与汇流,从而形成超越学科界限的跨学科研究。面对日益复杂的设计问题,不是靠艺术设计自身的研究方法单独运用去解决,而是进行多学科理论、方法、手段的综合运用。
(二)艺术设计跨学科移植:是指跨学科间一门学科的方法向另一门学科的转移。运用某一学科研究方法或几种研究方法向艺术设计学科转移。这种转移不仅包括学科思维、概念、原理、而且还包含其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和技术方法。艺术设计学科的创新研究其方法更需要借助于应用或移植其他学科领域里发现的新原理、新概念、新方法、新技术。
(三)艺术设计跨学科渗透:是指跨学科间结构层次的横向拓展与综合。综合后的学科产生了许多新的特有的应用范围及其广泛的概念和认识方法,促进了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为各门学科在概念、语言、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沟通构筑了由此及彼的桥梁。艺术设计跨学科渗透,加速了学科的整合化过程,为艺术设计学科创新提供多种有效的途径。
三 艺术设计专业跨学科教育的目标
艺术设计专业跨学科教育目标体现在艺术设计“跨专业系统设计”以及以艺术设计为主体的“跨学科教育平台”的建立。
展厅设计广告摄影影视广告片网页设计包装盒设计企业建站广告招牌样本设计跨专业系统设计是指艺术设计学科各不同专业间的融合、移植、渗透所构成的新的设计系统。他是针对设计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要求对艺术设计不同专业所进行的自觉主动的课程整合与交叉,这种整合与交叉有着非常明确的指向性和目标性。具体表现在:①为基础而整合的课程,比如:重新认定设计基础的内容问题。②为专业而整合的课程:比如,专业知识系统所引发的专业结构问题。③为实践环节而整合的课程,比如:实践项目目标所引发的多专业合作问题等等。
跨学科教育平台体现在艺术设计与相关学科的跨学科渗透。涉及到艺术设计学科外围的多门学科知识。促使艺术设计通过跨学科的融合、转移、渗透向更综合、更广泛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在①为设计市场需求而综合的课程,比如:跨门类学科所面临的共同问题;②为设计系统创新而综合的课程,比如:设计系统的新观念、新方法、新结构问题;③为多元设计实践而综合的课程,比如:复杂问题所引发的复杂设计问题等等。
由于跨专业设计系统以及跨学科教学平台不同于常规的课程教学模式,因此,凸显出以下特点:①课程内容的设计系统必须是多种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②课程内容的实践系统必须是合作的教学组织方式。③课程内容的交流系统必须是师生互动、课内外互动有时还需要校内外互动。④课程内容的拓展系统,必须是建立在多元知识教育平台上的跨学科合作。
当然,跨专业系统设计以及跨学科教育平台的建立,应在艺术设计教学总体框架下进行,不能不加区分的套用其他学科的概念、理论、方法、手段,否则就失去了艺术设计跨学科教育的意义。因此它应围绕以下目标进行:
(一) 学习目标:
1. 以艺术设计为主体,系统了解社会与人文、工程与技术、环境与生态、经济与金融、管理与心理以及计算机等学科广泛知识,以实现解决多种需求之间潜在的矛盾。
2. 以系统设计思维为指导,不断深化跨学科、跨专业系统为中心的学习研究过程。
3. 以设计市场为依托,系统掌握系统设计的策略性、针对性、实效性,以解决实际问题多样化的要求。
4. 以学科开放为理念,自觉培养跨学科协作精神。做到随时学习新知识、了解新科技、掌握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二) 专业目标
1. 以解决跨学科知识点为目标:重新整合艺术设计与相关专业、相关学科的课程结构
2. 以实现跨学科交叉为目标:设置针对不同设计系统的多学科、多专业方向的教学模块。
3. 以加强跨学科实践教育为目标:选择不同层次的实际案例课题。从宏观策划、中观规划到微观设计。
4. 以实现跨学科协作为目标:组织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组成课程教学团队,共同有序分阶段的实施教学。
5. 以实现跨学科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改变以往偏重设计结果的课程评估方法,重视对设计过程中所展现的综合素质的考察。
四、结语
毋庸置疑,现代艺术设计专业的跨专业、跨学科教育可谓广泛而迫切,它已经成为艺术设计教育发展与创新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实践证明,社会需求的复杂性以及日趋综合的设计问题,要求艺术设计教育必须广泛地与多学科融合与交叉,努力使跨学科教育成为其自身建设的自觉行为。唯有如此,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培训
image浓情中秋欢度国庆海报设计国庆节素材
>

品牌风云最新热文

房地产的VI做起来,就像是在搞艺术 唱片封面设计 | 看得见的音乐艺术 “美味酒廊”VI设计欣赏 美学茶话:读懂齐白石的画,我放弃了画画

访问手机站
© Copyright 素材公社tooopen.com 本站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犯您权益请告知删除| 湘ICP备1101097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