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材网 品牌美学馆标志
主站 营销美学 品牌设计 免费素材
1288

世博会荷兰馆"快乐街":过山车上的"空中街市

荷兰建筑设计大师约翰·考美林的作品一向以幽默的风格著称,这一次,他为荷兰馆设计的“快乐街”是本次上海世博会上唯一一个全开放式的展馆,它是一条由17 幢风格迥异的小屋串联而成的“空中街市”。参观者每经过一幢小屋都能观赏到不同的荷兰风情,体会到不同的快乐。

  约翰·考美林(John Kormeling) 每次来上海都会入住位于宛平南路上的那家MOTEL168。采访当天,他脚穿一双棕色布鞋,穿着一套蓝色工作服,肩上斜挎着一个双肩背包,看上去就好像是一个漫不经心的背包客,只有在谈起他的专业时便突然兴致盎然、滔滔不绝。

  考美林来自建筑大师库哈斯的家乡荷兰,也是一名建筑师。在本次上海世博会上,他为自己的国家设计了一座与他本人一样充满着欢快风格的国家馆—一条从地面出发,蜿蜒向空中伸展的“8”字形街道。“从卢浦大桥上向下看,荷兰馆就像是一条悬挂在空中的过山车轨道。”荷兰管设计师考美林得意洋洋地向记者介绍道。

  被命名为“快乐街”的荷兰馆是本次世博会上唯一一个全开放式国家馆,它没有固定的进口和出口,参观者可以从任意的一个方向进入这条“街道”。而在这条总长约400 米的街道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17 幢造型独特的小屋,每一幢小屋都是一个小型展馆,分别代表着民宅、工厂、电影院、商店等城市不同组成部分。在一条街上,设计师考美林恣意勾画出了自己理想中的城市模型:各色建筑井然有序地排列在街道两旁,便利的交通和交错的街道使人可以自由穿行于私人公寓和各种公众场所之间。房屋和街道、马路彼此紧密相连,亲密无间。

  “在我看来,最理想的城市规划就是要打破传统的城市格局,让城市中的所有元素都自然地融为一体。” 11月,荷兰馆设计师约翰·考美林在上海接受《外滩画报》专访时这样说。

  “快乐街”的快乐源泉

  一条盘旋而上的过山车,轨道上悬挂着各式各样的小房子。相信每一个看到荷兰馆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赞叹,原来房子是可以这样的。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建筑师第一次将房子挂在半空中。如果有机会去浏览一下设计师的网站,就可以看到他以往的许多作品都是这样,房子要么由一个柱子支撑着,要么被“粘贴”在一堵墙壁之上。

  “将小屋悬在街道上,一方面是考虑到场馆的面积有限,另一方面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得整个建筑看上去更加富有立体感。”考美林自己这样解释说。他说,他总喜欢以一种看似疯狂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几个月前,考美林带着“快乐街”的模型来到他女儿的课堂上,向学生们讲述自己在中国所做的世博会项目,他告诉台下的学生们:“建造一座房子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不论你最初的创意有多么荒诞离奇,都要勇于尝试,这是打破传统的第一步,失败了,那就从头再来。”

  熟悉考美林的人都说他是一个梦想家。考美林1951 年出生于荷兰爱因霍芬市的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母都是老师。童年的约翰对维修器材十分着迷,他曾经想过长大后要做一个铁匠或是木匠,但是后来他发现无论是铁匠还是木匠永远只能使用别人创造的东西,而他要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新的发明,于是他决定要做一个建筑设计师。
然而,与库哈斯不同,考美林不喜欢那种极尽炫耀之能事的超级摩天大楼。约翰·考美林说,他讨厌摩天大厦那样只有一个进出口,把人们局限在一个有限空间里的建筑,过去建筑师们常常以能够设计更高、更宽、更大的建筑为目标,而现在这些传统的设计理念必须朝设计有利于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方向迈进。

  他喜欢简约、开放式的建筑格局。诸如他设计的荷兰馆,“开始我就想好了,它必须是一个全开放的建筑,并且突破传统城市格局”。 沿着“快乐街”行走,参观者可以随意欣赏街道两旁别致的楼宇,感受浓郁的荷兰风情,可以走进“电影院”内观赏荷兰著名DJ 的表演,可以到“餐厅”内品尝荷兰美食,同时还可以透过一扇扇窗户见证荷兰馆在使用空间、能源和水等自然资源方面取得的科技成就。考美林设想在荷兰馆安装一个先进的水处理设施,将河水直接转化成饮用水,参观者可以亲自品尝过滤后的饮用水。在“快乐街”两侧,还插有许多橙色遮阳伞,上面都有高科技涂层及太阳能电池板,可以吸收阳光并转化为可供展馆使用的电能。

  相比其他的国家馆,荷兰馆的设计理念并不复杂。设计师选择将所有他想要表达的故事装在一幢幢互相独立的小房子,并将它们链接起来。“可能是因为我就是一个简单的人吧。”他这样说自己。在他的心目中,想要生活得快乐,就是要过最简单的生活。他把自己对于“快乐”的理解融入在世博会荷兰馆的设计中,将荷兰馆取名为“快乐街”,希望每一位参观者在踏上“快乐街”的旅程之后,都能感受到最简单的快乐。

  对考美林来说,荷兰馆给了他一个自由阐述自己理念的机会。在整个设计中,若要说还有什么遗憾,那就是所有小屋都是封闭式的。事实上,考美林最初的设计是希望每一个小屋都可以向参观者开放,但是后来主办方考虑到人流量过大可能造成拥挤,决定让小屋只开窗不开门。“参观者不能走进每一幢小屋去参观,我觉得非常遗憾。”

  “8”字形的螺旋场馆

  “快乐街”的设计模型现在还摆放在考美林工作室中央的桌子上。每一个走进他工作室的人都会惊奇于“快乐街”这种呈螺旋上升式的建筑格局。然而,正是这样的特别建筑格局在这次荷兰馆的运用中却差点给建筑师带来麻烦。他透露说,有一个中国设计师看到荷兰馆的初稿认为有抄袭他的创意嫌疑,差掉让“ 快乐街”的创意流产,好在最后经过了广泛的调查取证才证实考美林本人更早发明这种螺旋上升式的建筑格局。

  那是在2000 年,就诞生了“快乐街”的基本建筑原型。那一年,考美林去日本参加一个国际建筑设计比赛,他无意之间看到了当地的一幢螺旋型建筑,独特的螺旋外形一下子引起了考美林的兴趣。从那时起他便开始构想设计一个具有螺旋外形的建筑,在此后的几年里,他一直在这个螺旋建筑项目上不断修改、完善,并且期待着一个让建筑得以实现的机遇。

  到了2008 年考美林受邀主持世博会荷兰馆的设计时,这个螺旋型建筑的设计方案终于得以实践。在最初设计的时候,考美林首先想到的就是将荷兰馆设计成一条螺旋型街道。“其实这种螺旋型的结构是可以演变出多种多样不同的造型的, 最后我们决定将荷兰馆的造型变成8 字形是因为我听说“8”在中国一直被视为幸运的数字,我想既然是为在中国的世博会打造一个场馆,为什么入乡随俗呢?”考美林说,除了以横卧的“8”字为建筑造型外,他还非常注重在整个场馆内以红色装饰,希望赢得更多中国游客的青睐。

>

品牌风云最新热文

房地产的VI做起来,就像是在搞艺术 唱片封面设计 | 看得见的音乐艺术 “美味酒廊”VI设计欣赏 美学茶话:读懂齐白石的画,我放弃了画画

访问手机站
© Copyright 素材公社tooopen.com 本站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犯您权益请告知删除| 湘ICP备11010972号-1